本書結合香港教育大學,香港浸會大學寫作課程的教材及實踐成果,箕踞學科理論及教學法分析,也有學生課業示例及導師講評,切合香港以前華語地區大、中學界的教育需要;書中收錄青年人文章,尤能反映香港新一代的生活體驗和心靈世界。
Binding / Format | ISBN | Discounted |
---|---|---|
平裝 | 9789887897231 | $80.00 |
平裝 | 9789887897248 | $151.00 |
李婉薇
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,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,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博士。學術興趣包括:書面粵語與現代中國;圖像和文學;亞洲及全球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等。教學興趣包括:中國現當代文學、港臺文學、媒體素養、新聞寫作、文學創作等。著有學術專著《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》(2011年初版,2017年修訂版,香港三聯)、教學用書《中文報道及口述歷史寫作──教學與實踐》(2016年,與馮志弘合著,現代教育研究社)。
麥樹堅
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一級講師,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譽文學士、哲學碩士。教學興趣包括文學創作、香港文學。曾獲二零一二年中文文學創作獎小說組冠軍、第十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雙年獎。著有新詩集《石沉舊海》;散文集《對話無多》、《目白》、《絢光細瀧》、《板栗集》;小說集《未了》、《烏亮如夜》等。曾任青年文學獎、中文文學創作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香港書獎、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等比賽評審委員;於香港中央圖書館、大專院校或中學主講分享會或講座。
目錄
序
人情和理性:報道文體的時代使命 ....李婉薇
由彼及此:二十年來身份的改變 ....麥樹堅
教學篇 : 李婉薇
報道文體的教學意義 ....李婉薇
實踐篇 :人物專訪
步操樂團裏愛的傳承── 專訪步操樂團指揮鄭子雄先生 ....翁華倩
以音樂影響生命,以生命改變社會── 專訪樂隊導師黎智倫先生 ....游惠珊
會考四分 鍊成冠軍── 專訪街頭健身運動員黃煒峰 ....鄧鎮東
衝破界限,奔向夢想── 專訪IEA參賽者許嘉俊 ....李浩彬
未到最後一支箭都不要放棄── 專訪青年射手陸國恒 ....歐陽麗敏
熱血的怪物:追尋夢想的汗與淚── 專訪警員曾兆東 ....陳澔儀
追夢赤子心── 專訪補習社創辦人朱卓賢 ....譚美芳
為有限設計無限── 專訪八十後室內設計師黃凱雯 ....李嘉慧
興趣創造「神蹟 」── 專訪陳有義博士 ....葉雪心
航向人與自然── 九十後青年的「行船」之樂 ....黎如詩
畫出粉紅色的河流── 專訪青年藝術教師劉術慧 ....吳鳳莎
以愛心抗衡不公── 專訪泰北義教行動策劃人曾慧珊 ....馬采雯
從球場到商場 愛好始終如一 九十年後青年實現創業夢 ....杜嘉晴
實踐篇 : 活動報道
坪輋舞火龍 舞出人情味 ....吳迪
教大義剪隊讓長者「有say」....劉佩怡
守護古人的智慧 細味漢字的故事 ....毛卓珩
同享紥作樂 創新助傳承 ....羅源意
自由約?自由,約! 壓力之都小解放 ....吳采倩
千里邀巨月 打卡共嬋娟 ....李禧婷
教學篇 :麥樹堅
前言 麥樹堅
本地生活寫作
本地生活
想像
實踐
背景
心態
選材
實踐篇
習作
工作坊
互評機制
口頭報告與多媒體
學生寫作成果
舊時 ....林峰丞
再逛堅尼地城 ....梁映暉
行行重行行 ....司徒慧賢
一條九龍灣的隧道 ....周峻任
被遺忘的一群 ....卓穎珊
春秧街的日與夜 ....徐軼南
鳴謝
學生領袖及研究助理
序
二十年前我是中文系本科生,視文學創作為興趣,既選修系裡的寫作課程,又參與詩會。前者是體制下有系統、有目標、有評估的寫作訓練;後者則是非正規的課餘活動,成員背景差異極大,年輕人來自多所大學不同學系:英文、翻譯、建築、物理、宗哲……發起的活動除了討論詩作,也演詩劇、建立網站等等。那幾年我沉浸在濃厚的寫作氛圍中,埋頭埋腦寫作,有些作品僥倖得獎,繼而打通更多路徑,譬如獲邀寫報章專欄(不過推辭了)、到中學做分享講座。猶記得平生首個文學講座在西灣河某中學舉行,我不敢直視在座的師生,只管照稿讀出事先準備的淺薄心得。
升上研究院,未有進階的創作課程可選修或旁聽,而寫作群體已凋零星散,若純粹視寫作為興趣便無以為繼。有兩件事驅使我認真思考寫作與我的關係,一是出版個人散文集,二是籌辦過兩屆中學生中文文學寫作坊──我發現文學作品和創意寫作的能力對他人有不可估量的價值。文學創作教育不只為增加閱讀人口,多種成長例如提高品味、認識世界、學會思考等等對人生有莫大意義。然後畢業,做過出版社編輯,之後都是兼職:中學寫作坊導師、副學士課程導師……將精力投放於出版文學雜誌,慢速寫作,又編輯得獎作品文集、學生創作集等。
十年前我開始在大學教書,近年有一半時間執教中文創意寫作課程,又統籌或協理文學院轄下的文學活動如新詩朗誦會、文學創作獎、國際作家工作坊。此外又幫助其他大專院校、中央圖書館、文學機構或單位辦本地文學景點導賞、創作夏令營、作品導讀會,拍攝文學紀錄片等等。文學創作已是我工作的一部分,我置身於香港文學創作教育和推廣的前線。
快將完結的研究計劃,此刻與上述兩個年期重疊。二十年前我是學生,初涉寫作,略知文學出版和教育的皮毛;十年前我當上導師,在教室裡分享知識和經驗,培訓年輕人成為優秀讀者、未來作家。這次我多添一重研究者身份,以學術角度整理多年的累積。期望本書能為本地文壇和教育界帶來一點參考。
感謝二十年前拉我去上散文創作課的馮志弘(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),邀請我參與這個跨院校的研究計劃。多謝四位學生領袖:方雪嵐、高美琪、許思敏和羅浩雲,幾位一直認真、盡責參與是次研究。也感激遇過的前輩、老師、同學、同事、朋友和學生給予的各種幫助和支持。